当前位置: 首页 > 食品新闻 > 国内

泸州高粱红了”2019文化采风之旅举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7-26 12:46:38 来源:互联网
  

盛夏七月,泸州的高粱红了。

7月19日,由泸州老窖联合文学期刊《十月》杂志社主办的“泸州高粱红了”2019文化采风之旅在四川泸州举行。编剧朱秀海、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鲁敏、中国作协全委宗仁发、《十月》杂志主编陈东捷、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李修文等20余位文学界嘉宾循香而至,走进泸州老窖有机高粱种植基地,感受高粱丰收之喜。

相约泸州 开启酒与文学灵感之旅

自古诗与酒相从相随,文人与酒更有说不清的关系。

活动期间,嘉宾们亲临泸州老窖有机高粱种植基地,深入田间地头体验、采风和创作。在“泸州高梁红了”文学座谈会上,嘉宾们围绕美酒、生活与文学创作展开交流与讨论,分享心得。

“酒与文学有着共同的基因。”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鲁敏说,“文学艺术的创作,就像发酵的酒分子一样,需要一点点分解勾兑,加之现代元素后更值得回味。”

《十月》杂志主编陈东捷认为,“中国自古以来酒和文不分家。如果把酒字去掉,中国文学特别是诗歌会逊色很多。”他坦言,泸州老窖是一个有文化情怀的企业,连续九年举办“泸州高粱红了”文化采风之旅活动,为文艺工作者提供了一场美妙的旅程。

“2011年,泸州老窖启动‘泸州高粱红了’文化采风之旅,通过艺术、文学、民俗与中国白酒文化珠联璧合。如今,越来越多文学家亲临泸州老窖糯红高粱基地,深入田间地头,寻找灵感留下佳作。”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林锋说,泸州老窖秉承“天地同酿,人间共生”的企业理念,推动以白酒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文化传承、融合和创新,旨在增强和引导文化自信。

遇见“高粱人” 回溯酿造源头的“那抹红”

酒与文学的碰撞,溯本求源,离不开这红遍了山野的高粱地。

“种了十几年,泸州老窖每年收高粱的价格都高,自己在家也能收入一万多两万。”53岁的张青书站在自家的高粱地边,指着自己的房子乐呵呵说道,“13年前,我都不懂什么叫有机糯红高粱。”据了解,像张青书这样的泸州老窖有机高粱种植户已有几万名,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四季更迭中撰写与高粱的故事。

据介绍,早在2001年,泸州老窖开始探索并推进有机高粱基地建设,泸州老窖免费为农户提供种子、有机肥料与技术培训。2006年,泸州老窖开始推行将高粱基地从原有的绿色生态种植方式向有机种植方式的转变提升,构建“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

“每年立春,泸州老窖有机高粱种子便发到我们手里,30多亩有机高粱,春雨之后都要抢着栽,那时候凌晨三点钟打着矿灯就去地头了。”种植户胡运明说,“泸州老窖给我们提供粘虫板、杀虫灯,施肥、除草、防虫,每日每日往地里钻,不知不觉这高粱也就长高了。”

遇见“老窖人” 用心坚守13年的匠心匠艺

在泸州老窖的有机糯红高粱基地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奔走于烈日风雨中,只为保证每一穗红高粱的天然有机。

从事农业科研工作20年,有机高粱种植与管理13年的唐友才和团队一起探索钻研,大至有机高粱种植的育苗、移栽、施肥、收割,小到高粱地块每两株苗的宽窄距离、杀虫灯位置的安放。泸州老窖的高粱技术人员编制了《泸州糯红高粱有机种植技术规范》,之后获得高粱种植基地“无公害原粮基地”认证证书。

实时了解农场情况,传达政策和技术的刘国文与其他农场管理人员一样,首要任务就是对农户进行技术培训、政策传达和农事监察。播种、施肥、除虫、除草、收割、装袋、收购……“刘国文们”与农户反复沟通和培训,让农户们逐渐理解了有机高粱的重要性。

“按照有机生产标准,泸州老窖高粱基地依靠杀虫灯、生物药剂、黄板等绿色防控措施进行害虫防治,使高粱品质真正达到绿色健康。”负责有机管理相关工作的晚小帅说。

不忘初心 “绿色发展”

泸州老窖不只是在守护白酒生产的“第一车间”,也是在带领当地百姓发展致富。

据了解,泸州老窖相继在乌蒙山区、四川省藏区彝区两个国家级深度贫困地区,主动认领帮扶11个贫困村。

完善乡村基础设施,为农户修筑石板路、建起蓄水池、安装好沼气池和杀虫灯等;为实现共同富裕,订单式种植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有机高粱解决农户种植的后顾之忧;为保护本土生态,向庄稼人传播最新的有机种植技术,坚持对本地高粱种的筛选和培育……

泸州老窖相关负责人介绍,企业坚持绿色发展,勇担社会责任,通过对有机高粱标准化种植、产业化经营,探索以工业反哺农业,以发展回馈社会。(刘卿)

 
推荐图文
喜力Heineken拉罐啤酒500ml*24罐/箱 分享装 RIO锐澳鸡尾酒套装洋酒女士网红预调酒3度微醺330ml*10罐
湾仔码头 三全
推荐茶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