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家长学校要教育家长防止“小学化”倾向;小学家长学校要开设行为习惯养成课程,指导家长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生活和学习习惯;家委会成员可以有组织地参与监督学校食品等安全管理工作……日前,合肥市教育局公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家校共育工作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并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家委会可监督校园食品安全
家委会目前在很多小学发挥了重要的沟通和协调的作用,此次意见中也明确了中小学幼儿园要建立家长委员会,在班级和年级家长委员会的基础上建立校级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选举要有方案,得由在读学生家长组成。家长委员会职责包括协助学校工作、了解教育教学活动、反映家长意见、提出合理建议等。同时为学生活动、学校重大活动提供资源和志愿服务。
针对目前社会关注度极高的校园食品安全问题,家委会成员可以有组织地参与监督学校食品等安全管理工作等。此外,中小学幼儿园还要建立学校与家长委员会联席会议制度,相互通报情况,保障家长集中反映意见的渠道通畅,增进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家长有问题学校要及时回应
孩子送进学校教育是不是就是学校的事了?意见中也对这个观点进行了纠正。孩子的教育需要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家长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尊重教育规律,培养孩子的好思想、好品行、好身体、好习惯。尊重孩子个体差异和天性,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理性设置对孩子的期望值。
具体到每个学龄阶段,小学和幼儿园期间主要是为孩子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培养孩子健康体魄、良好行为习惯。中学阶段家长应更加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道德品行、学习能力,防止过重的课业负担,保障孩子健康成长。
家长也需要与学校多沟通,寄宿制学生家长每周至少与学生交流 1次,每月与班主任交流1次。
日前上饶一学校家长因为学生纠纷而杀害学生的事件引起广泛关注,这对家校沟通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征求意见稿要求中小学幼儿园积极回应家长关切,要利用多种手段,如电话、网络等渠道与家长进行交流,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家校联系手册、家长热线等方式,开展家校互访,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学生情况,听取家长意见,不断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
家长学校为家长开设课程
为了指导家长的教育工作,家长学校将设置课程,并进行积分敦促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中小学家长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2次家庭教育指导和 2 次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幼儿园家长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2次家庭教育指导和3次亲子实践活动。
幼儿园家长学校要教育家长防止“小学化”倾向;小学家长学校要开设行为习惯养成课程,指导家长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生活和学习习惯;中学家长学校要开设青春期和社会适应指导课程,指导家长陪伴孩子度过青春期,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形成正确价值观等。要把握假期、开学、考试等重要时间节点有针对性开展课程,面对不同家长群体分类指导。
延伸阅读 如何构建和谐家校关系
去年6月份,本报就“家校关系”进行了专题报道,深入探讨了当前教学关系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比如有些教师感慨“不敢管学生”,有些家长怕老师不管孩子,又怕管教变成体罚。
家长和教师原本是互信互助的教育共同体。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教师和家长之间却存在隔阂,信任危机非一日之寒。
有教师指出,一些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后,对教师不够尊重,不理不睬,对孩子学习也不闻不问,开家长会也不来。甚至老师主动联系家长沟通孩子学习问题,家长也在敷衍。
也有家长认为,现在通讯手段强了,教师却变“懒”了,什么都推给家长做,给学生检查、批改作业都成了家长的事。
家校沟通是教育的重要一环,如果家校之间沟通不多,或者缺乏有效沟通,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一些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关系变得脆弱起来。
“教育不是哪一方的事情。家长和老师要互相信任和理解,要增进沟通。”青阳中学校长曹文斌表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中首先应当渗透尊师重教。家长尊重老师,通过言传身教,孩子才能尊重老师,提高学习成绩和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师也要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和学识水平的提升,为教育教学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以更高的学识和道德水平教育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