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国食品工业奋力前行,取得了突出成就,总产值从1978年的472亿元上升到2017年的11.4万亿元(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在国民经济工业各门类中,食品工业是名副其实的第一大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在不久前举办的“2018中国食品产业发展年会”上,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会长石秀诗指出,40年发展历程表明,我国食品工业正是抓住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积极深化企业所有制和内部管理机制改革,大规模地进行技术改造和引进,创办众多的民营企业和合资企业,使企业规模逐年扩大,工艺技术装备水平逐步升级,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食品安全水平明显提高。
全力满足人民消费需求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消费品市场供应短缺。为解决供需矛盾,满足市场需求,国家对轻纺工业实施了一系列优先政策,同时推行了投资体制和商品流通体制改革,将生产的指令性计划变为指导性计划,逐步放开了产品的经销权,开展了以经营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改革,改革用人和分配制度,落实集体经济政策……”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刘治表示,这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无不与食品工业息息相关。“1990年,食品工业总产值即达到1360亿元,在12年间持续增长,平均每年递增9%。”
刘治介绍说,为满足我国人民实现温饱生活的需要,改革开放初期,食品工业首先着力发展事关人民基本生活需要的食品工业,如粮油工业。数据显示,1985~1990年,我国大米年生产能力增加846万吨,面粉年生产能力增加1351万吨,植物油油料年处理能力增加598万吨。1984年起,京、津、沪富强粉敞开供应,受到人民群众欢迎。此外,通过政策调整,奶及奶制品产量也迅速增加,城市居民“喝奶难”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饮料工业通过制定发展规划,扩大生产能力,品种和产量连年增加,1990年达到330.3万吨,比1978年增加15.5倍。儿童食品的生产也备受重视,儿童食品罐头、儿童用果汁、婴幼儿辅助食品和婴幼儿配方乳粉等相继问世发展。1989年国庆前夕,《人民日报》曾有这样的报道:“我国食品工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食品供应充足,丰富多彩,连续二三十年凭票证限量供应的各种食品基本敞开供应,我国食物供给基本满足了人民温饱型生活的需求。”
20世纪90年代,我国食品工业开始全面提速,2000年总产值达到8165亿元,1990~2000年间年均增速13.3%。跨入21世纪,改革开放的红利进一步释放,食品工业呈现高速增长态势。数据显示,2002年,我国食品工业产值超过1万亿元,2005年超过2万亿元,2010年超过6万亿元。这一时期,食品行业细分品类不断壮大,龙头企业加速发展。2013年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万亿元之后,食品工业开始从高速增长阶段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增速逐渐放缓,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成为发展主题。
改革开放40年来,食品工业为适应消费者需求变化,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向多元化、优质化方向发展,新兴产品、创新品类不断涌现。根据2017年10月1日实施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我国食品工业已涵盖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以及烟草制品业4个大类、21个中类和64个小类,共计数万种。刘治表示,众多的细分产业和丰富的产品供应,有效保证了我国13亿人口对安全、营养、方便食品的消费需求。
多元化所有制蓬勃发展
“1979年以后,单一的国有经济格局被打破,多元化的所有制形式为食品工业注入了蓬勃生机和活力。”刘治介绍,食品工业是我国最早开放的竞争性行业之一。改革开放之后,外资食品企业和品牌不断进入我国市场。他们或开展品牌营销,或投资建厂,或兼并整合,成为我国食品产业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推进者。近年来,食品工业领域的国外资本投入不断扩大,2015年,食品工业企业外商资本金达到1717.52亿元。
与此同时,民营经济迅速崛起并发展壮大,支撑中国食品工业快速发展。统计数据表明,2002年国有企业销售收入占全部食品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为26.4%,民营企业占41.5%,三资企业占32.1%。值得一提的是,经过多年发展,投资渠道日益多元化,固定资产投资额的约90%是企业自筹资金解决,民间资本主体拉动成为食品工业投资的显著特征。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食品市场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食品行业涌现出一批初具规模、管理规范、产品极具竞争力的大型民营企业和上市公司。如乳制品行业的三元、蒙牛,饮料行业的娃哈哈,方便面的今麦郎、白象,肉类加工的双汇、金锣和得力斯等,这些遍及全国的龙头食品企业发展壮大,已成为中国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刘治介绍,我国知名食品企业与品牌的产生主要有两大渠道:一是国有企业的振兴发展,如中粮集团、光明食品、伊利、茅台、五粮液等,通过杰出经理人的掌舵管理和体制机制改革,让国有企业焕发活力;二是民营企业的突飞猛进,依靠顽强的生命力和对市场机遇的准确把握,成为食品行业的成功者。
食品行业不但涌现出一批龙头企业、知名品牌,还造就了一大批勇立潮头的企业家。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公布的100名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人员名单中,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的名字赫然在列。“企业家是改革开放40年来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改革闯关夺隘,奠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也催生、发展、壮大了企业家群体,激活了企业家精神。”光明食品集团原总裁、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副会长曹树民如是表示。
技术与质量水平双飞跃
从供应严重短缺到世界“第一大食品产业”,我国食品工业发展依靠的是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的不断进步。刘治介绍,据1995年统计,碾米、制粉、榨油、糖果、饼干、方便面、乳制品、酒精、啤酒、软饮料、茶叶、卷烟等行业都拥有一批国外20世纪90年代初出厂的先进技术装备。尤其是大中型食品企业,通过成套技术装备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使一批高新技术,如生物工程、超高温杀菌、冷冻速冻、超临界萃取等得到推广应用, 有力地促进了食品工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升、产品的更新换代和产业集中度的提高,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以屠宰和肉类加工业为例,全国大中型肉类企业先后投资数十亿元,从德国、丹麦、荷兰、法国、意大利、瑞士、日本、美国等国引进了一大批加工分割肉和小包装为主的单机和生产线,包括100多条西式灌肠生产线、600条火腿生产线等。同时,还引进了罐头制罐线、午餐肉生产线、动物血液综合利用生产线、人造蛋白质肠衣生产线等,将我国肉类屠宰加工技术水平推上了一个新台阶。
食品安全水平提升也有目共睹。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不断加大,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进一步健全,制修订了《食品安全法》等多部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多个省(区、市)出台了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管理办法;清理食品标准5000多项,整合400多项,完善2500余项行业标准和7000余项地方标准及企业标准;加强了诚信体系建设,为保障食品安全奠定了良好基础。我国食品生产企业强化了食品安全自律能力,建立和完善了产品可追溯体系,食品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升,食品安全形势保持稳中向好的态势。2012~2017年,国家食品抽检合格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
国际化视野不断拓宽
在全球化浪潮中,我国食品工业企业不断融入国际市场,食品企业通过产品出口、文化输出、海外建厂或并购等方式,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尤其是2014年后,受互联网经济、电子商务和生产经营成本上涨影响,食品企业的发展模式更加多元化,国际化视野不断拓宽。
2014年,中粮集团收购全球农产品及大宗商品贸易集团Nidera 51%的股权,打通了从海外产地到国内销售地的国际通道,加快成为全球粮油市场骨干力量的发展步伐。目前,中粮集团的粮油食品产业链条已经辐射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伊利在大洋洲、欧洲、美洲等乳业发达地区搭建了全球资源体系、创新体系和市场体系,不仅整合优质物质资源,还整合技术、人才等智慧资源。
茅台为打入海外主流市场,制定了新的文化传播路径——借国家形象提升和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契机,引导海外消费者在感知、感受中华文化的基础上,接受中国白酒,爱上中国茅台。目前,茅台共有分布于68个国家和地区的115家海外经销商,海外市场的销售网络布局日趋完善。
张裕通过并购以及战略合作,已拥有5个海外酒庄,产品生产延伸至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成功转型为全球知名的葡萄酒品牌运营商。
2013年,双汇以71亿美元全资收购美国最大的猪肉食品企业Smithfield;2014年整合全球100多家企业成功上市;2016年跨入世界500强;2017年成功收购4家波兰肉制品公司、2家罗马尼亚肉制品公司。
“这几家企业只是食品行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典型代表。这充分表明有实力的食品企业正在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采取扩大出口和并购、重组、投资建厂等形式,积极主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开始全球市场布局。”刘治表示。
刘治认为,我国食品工业已跨过高投入、高增长的历史阶段,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必须转变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式,主要以调整结构和产业升级为重点,以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保障食品安全和满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市场消费需求为目标,完成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转变。
食品工业步入稳定发展期,未来如何实现从高速增长变为高质量发展?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认为,要推动食品工业转型升级迈向中高端,关键是提高质量和效益,实行质量、效率、动力三个变革:一是提高工业增加值,不单靠“量”,更要靠“质”;二是提升工业增加值,功夫下在“三去一降一补”上,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抓住重要技术经济指标,在提高“效率”上发力;三是提升工业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