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食品新闻 > 国内

农业绿色发展成效卓越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2-26 10:33:01 来源:互联网

  “与千百万农民一起实现绿色增产增效。”这是国际顶级学术刊物《自然》曾在线发表的中国农业大学在农业绿色发展领域取得的成果。我国能提前三年完成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畜禽粪污资源化和秸秆综合化利用取得实效,这一切都离不开科技创新力量的“加持”。 “中国的农业发展要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走到这个道路上,唯一能够支撑的就是科技创新。”日前,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孔明表示。

 

  40年风雨变迁,我国已探索出解决农业绿色发展的路子,各地取得了卓越成效,为世界农业发展提供了榜样。

 

  土肥了 树绿了 环境好了

 

  我国是农业大国,改革开放以来,粮食产量连年突破,目前已连续5年保持在1.2万亿斤以上。但不容忽视的是,为给粮食增产,许多地方农业资源长期透支、过度开发,给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创伤”。

 

  “从1980年到201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增长了90%,但是化肥消费量增长了180%,过剩氮肥的排放量同样增加了240%,我们付出了更高的资源环境代价获得粮食安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福锁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国内环保意识逐渐觉醒。

 

  近年来,“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成为了指路标,通过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技术创新研究、技术推广应用等系列行动,国内不断转变思路,探索一条产出高效、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在全国各省份中,四川率先实现了化肥农药“零增长”。“‘零增长’并不意味着零施用,而是要在确保农作物产量品质双重提升的基础上,通过生物或者物理手段来替代一部分农药的施用效果。”四川省农业厅副厅长涂建华表示。

 

  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种植果树就是一大“妙招”。“以前种出来的水果最多卖1.5元一斤,现在有机水果在果园的价格能卖到6元一斤,产量还不变,村里的果农都自愿跟着干。”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长秋乡古博村柑橘种植户覃素蓉尝到了科技进步带来的甜头。

 

  这只是四川打出的其中一张牌。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明,代代相传,讲究的是“种养结合”,生态循环,遵循自然规律,以种定养,以养定种,科学合理规划,减少农业污染。遵循“种养循环”的传统,打造示范区,一边养地一边用地,让土肥了、树绿了、环境更好了。

 

  化肥农药用量“零增长”对病虫害防控的科学性、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确保万无一失,四川还打出了综合防治牌,通过推进绿色防控、加强监测预警,利用生物、物理手段替代一部分农药的功能,全年减少农药施用量1600余吨。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廖西元介绍,2017年我国农药使用量连续三年减少,化肥使用量连续两年减少,化肥农药零增长提前三年实现,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达37.8%,农药利用率达38.8%,均比2015年提高2.2个百分点。

 

  守护土地,刻不容缓

 

  北大仓为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黑龙江省是名副其实的祖国大粮仓,拥有黑土地耕地面积达2.39亿亩,粮食产量连续多年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0%以上,粮食总产量和商品量稳居全国第一。

 

  然而,多年的过度垦殖、高强度产出和保护性措施缺失,使昔日的沃土逐渐“衰老退化”。“小时候光脚踩进地里,一脚能踩个坑、一攥能成个球,现在土壤已经板结得不像样。”东北人对于黑土地的记忆越来越模糊。

 

  30多年过去,黑土层少了好几十厘米。黑土层不断变薄、有机质不断下降,犁底层变厚、土壤板结严重……保护黑土地就是在保护中国人的饭碗,一切都刻不容缓。

 

  两年前,记者在新疆玉米高产示范田随手抓了一把土,土质松软、非常肥沃,这都得益于玉米秸秆还田。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栽培与生理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李少昆向《中国科学报》介绍,用机器将玉米秸秆压碎在地里,再用翻转犁翻地,把压碎的秸秆翻到地底下,深度30~40厘米,经过一个冬天就可以腐烂,让秸秆充分还田,从而提高土地的有机质和肥力,而且土地一年比一年肥。

 

  黑龙江也采用了同样的方式拯救黑土地。据统计,2016~2017年度,黑龙江完成玉米秸秆粉碎翻埋还田面积14.3万亩,玉米秸秆覆盖还田少免耕技术面积2.4万亩,水稻秸秆还田9.7万亩。

 

  2016年以来,农业农村部会同财政部设立秸秆利用综合专项,投入资金38亿元,补助支持240个县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加大秸秆还田、犁田等机具补贴力度;2017年共安排秸秆粉碎还田机、捡拾打捆机购置补贴4.6亿元。以此为支撑,我国秸秆综合化利用成效明显,农用为主的多元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未来我们将坚持秸秆利用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不断提升秸秆收储运专业化水平,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加快培育秸秆收储运社会化组织,提高就地就近综合利用水平。同时,要加强科技创新,形成从农作物品种、种植、收获、秸秆还田、收储到利用等全链条、全过程的技术规范和装备标准。”廖西元说。

 

  用好“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畜禽粪污是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几十年来,一直是让人头疼的存在。我国每年产生约38亿吨畜禽粪污,这种被“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如果加以利用,可以产生沼气、生物天然气等清洁、可再生能源,还可以加工成有机肥料,对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湖南是养殖业大省,生猪人均出栏量,猪肉、牛肉出口量均位居全国第一,家禽、牛羊出栏量居全国前列。随之带来的环保压力也是逐年递增。

 

  由于不少规模养殖场密集分布在大江大湖及支流沿岸,粪污也“零距离”排放至河道,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10多年前,这里的河水臭气熏天,大家天天盼着村里的猪场能搬走。”湖南省长沙县上杉市村原村支书彭树祥回忆道。

 

  “养殖业不是必然带来污染的。”湖南省畜牧水产局局长袁延文表示,只要实现种养平衡,粪污得到资源化利用,湖南养殖业必将迸发出新的蓬勃活力。

 

  在政府的带领下、科技的支撑下,湖南省畜禽粪污治理已经进入全面转型升级阶段,当地在进与退的盘算中、在加和减的抉择下,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畜牧业绿色发展之路。

 

  2014年,湖南实施湘江流域保护和治理“一号重点工程”;2015年,湘江干流禁养区内的规模畜禽养殖场全部搬迁或关闭;2016年,开展了包括“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专项整治”的洞庭湖水环境综合治理五大专项行动。

 

  连环攻坚战让畜禽养殖布局得以调整,畜禽养殖与环境容量相匹配,近3年禁养区共退出规模养殖场9165个,退养栏舍面积349.57万平方米。“退”的同时,又在“转”“建”“引”上下功夫。

 

  如今,养猪不仅没破坏生态环境,还带来可观的种植效益。

 

  农业农村部畜牧业司副司长王俊勋介绍,去年7月,农业农村部制定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行动方案(2017—2020年)》,各地开始深入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行动,加快推进畜牧业绿色发展。截至目前,已有300个畜牧大县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4省市开展整省推进,5个地级市开展整市推进。

 

  在探索中,科技为环保蓄力。“将来,新的一些技术,尤其是颠覆性技术研发和应用,会将现代农业的发展带到高技术发展道路上,从而真正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好的科技支撑和服务。”吴孔明表示。

 
推荐图文
喜力Heineken拉罐啤酒500ml*24罐/箱 分享装 RIO锐澳鸡尾酒套装洋酒女士网红预调酒3度微醺330ml*10罐
湾仔码头 三全
推荐茶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