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过去由于条件限制,农村办红白事时,通常是露天搭一个棚,支几口锅,餐食原料的存放、加工、烹饪在户外,餐具也都是露天存放。由于相较酒店消费费用降低,时间灵活,如今,在不少城乡结合部、城市社区,这种“流动宴席”也越来越多。针对“流动宴席”人群聚集、流动性强,监管难度大、风险高、食品安全事故易发的特点,太原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全市推行农村集体聚餐规范化管理,将“流动宴席”纳入“固定监管”。
农村集体聚餐,俗称“流动饭店”,是红白喜事集体聚餐经营的主要模式,因其场所简陋、食品采购渠道复杂、贮存条件简单、加工操作不规范、厨师流动性大、食品安全意识不强等因素,一度成为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事件的主要问题。
太原市食品药品监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虽然不在食品安全监管范围内,也不属于食品安全监管法定职责,但因为其涉及民生,所以监管部门以服务指导为出发点,采取了“备案指导、场所固定、培训提高、典型引导、示范带动、逐步规范”等措施,积极探索农村流动饭店和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新模式,让“流动饭店”固定经营,让固定场所规范运行,让农村宴席安全放心。
目前太原市对128家“流动饭店”进行了备案管理,农村宴席集体聚餐管理全部纳入指导管理范围。其中,在小店区先行先试,实行“政府投资建场所、村民申报免费用”的管理模式,区财政拿出300余万元,用于整治农村集体聚餐,目前已建成梁家庄、巩家堡等36个设施齐全、管理规范的室内固定场所供村民聚餐使用。
通过在全市推行小店区农村集体聚餐规范化管理经验,使家庭式聚餐的食品安全状况得到了明显提高,农村民众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