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大庆宏福现代农业产业园落户林甸。温室大棚中的小番茄秧相互缠绕在一起,结满了一串串的小番茄。(图/本网特约记者徐清风摄)
大庆市林甸县当地村民以前很难相信,盐碱地上也能长出小番茄?如今,村民每天采摘的“樱桃番茄”打包装盒后,从林甸运往中国各地。
2017年,大庆宏福现代农业产业园落户林甸。在这个农业产业园的温室大棚中:温室采用无土栽培模式,采用自动控水、控肥、控温等先进的智能管控技术;清洗机器人清洗温室屋顶,保障采光;熊蜂进行授粉,不使用激素……
温室大棚中的小番茄秧相互缠绕在一起,结满了一串串的小番茄。农民乘着自动升降式轨道车,穿梭在番茄秧间,采集成熟的果实。当地农民的角色已经发生了转变,成为了产业工人。
作为黑龙江省粮食重要产地、传统农业县的林甸,正在发生改变。
从北京“搬”来产业园
2018年7月,大庆宏福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温室中结出了第一批果实。
有人说,这个产业园是从北京“搬”来的。由北京宏福集团投资建设的产业园一期占地1000亩,建设智能温室45公顷,计划投资17亿元人民币。
林甸一些地方地势低洼,遇雨即涝,无雨就旱。耕地生产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不可控因素非常多。它的农业生产方式一直较为传统。林甸县政府副县长于春海坦言:“宏福现代化的生产方式,打开了当地人的视野,同时给予其它投资者信心。”
“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种植方式正在发生改变。”宏福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李朝驰表示,现代农业技术让环境因素变得更加可控。“在这里工作的农民依靠自动化设备,工作环境变了,收入也有了保障。”
李朝驰介绍,无土栽培方式,使得农业种植受当地土壤环境的影响较小;林甸日照充足和昼夜温差较大等环境因素,适宜小番茄生长;夏季时间较短,为企业的夏季生产降低了成本。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林甸距离大庆萨尔图机场较近,可直飞北京、上海等城市,G10国道穿境而过,绥满、林肇、明海、林依四条省级公路贯通全境,适宜果蔬运输。
从北京到林甸,李朝驰表示,企业希望将产业园生产的产品拓展到东北亚市场。“除了小番茄外,黄瓜、彩椒等蔬菜已经在产业园中进行实验,希望有一天能够推向俄罗斯等市场。”
种地不能再盲目
现代农业、现代观念也改变着林甸的传统农业。
曾任林甸县东兴乡福兴村支书的王树春回忆,村里土地高低不平,盐碱地很多。农民辛苦一年,打粮少,收入低。
受朋友的启发,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王树春尝试种水稻。“福兴村的6个自然屯都靠近引嫩干渠,这是适宜水田的自然优势。”
王树春自己试验成功之后, 1991年开始引导村民种植水稻。他最大的顾虑在于,种水稻有风险,关系到村民一年的收入。
手拿铁锨开渠整地,旱田改水田。王树春几乎长在了“稻田里”,生怕谁家的水稻出现问题。王树春的女儿回忆:“我只记得他当时脸庞晒得黝黑,经常是一身尘土,两脚泥巴从稻田回来。”
从1992年到1995年,福兴村的水田面积每年增加三四百亩。2003年,引嫩总干渠出现罕见的断流现象,一些农民又要把水田改回旱田。为了保住水田,王树春开始打井灌稻田, 4000多亩稻田总算是保住了2300亩,但依然比旱田收入高。
现在,福兴村水田已发展到18266亩,水田从种到收已经实现了全程机械化。
“旱改水”由福兴村开始在林甸得到更大范围的发展。于春海介绍,林甸近年明确“一减五增”的种植结构调整方向,即减少玉米,增加水稻、豆类、饲料、蔬菜、经济作物。
“林甸有种玉米的传统,但传统玉米已经不符合现代人的需求,因此鲜食玉米得到发展;伊利等牧场入驻林甸,适合当饲料的青贮玉米种植面积达12万亩。”于春海说,林甸加大水田开发力度。当地地势低洼,易积水适合水稻生长,解决好水源和水稻品种等问题后,水稻更易推广。
“农民种地不能再盲目,而是要根据市场需求和科学种植理念进行调整。”于春海坦言,农民真正的转变还需要一个过程。当地农产品很好,但是包装销售和推广是现阶段存在的挑战,需要进一步探索。
李朝驰所代表的企业方,正在尝试与林甸的村、合作社开展合作,引导农民高质量和高标准种植农作物。“企业的优势是帮助农民的农产品,包装后走入市场,让他们有更高收益。”
于春海希望:“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切实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